2016年起二級市場熱度回調后,開始了真正的全民PE時代,加上IPO開閘,基本所有的中后期項目都以本年預測增長50%以上的利潤和20-30倍的市盈率倍數來融資,以往個位數市盈率的光景一去不復返。上半年融資的企業要年內申報IPO,下半年融資的企業要明年申報IPO。基本呈現的狀態是“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然而一定要捫心自問的基本問題是:如果估值比已經上市的行業龍頭企業還要貴,那我為什么不直接買龍頭企業的二級市場股票呢?
在從眾的狂熱下,往往容易一葉障目,我們自動篩選了那些回報驚人的成功案例,忽略了大多數血本無歸或撕破臉皮以回購慘淡收場的場景。
這個時候有必要從人群中擠出來,往外圍走一走,從紛繁的皇帝新衣中找到那個真正穿了衣服的人。
【1】往前面走一走:投技術而非模式,在合適的時點下注
往早期的階段看一看,這里不是說做PE的都要轉型去投VC,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投資邏輯,拼的是不同的成功概率。而是要保持對趨勢的清醒,從一個公司初創的本源,看看這個公司的基因是什么?
從團購競賽,到O2O競賽,到目前的共享經濟挑戰賽,中國式創新似乎都拘泥在商業模式創新上了。
共享什么呢?個人認為,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都不靠譜,能有點出路的,是共享知識,共享時間等無形的東西。
技術創新怎么辦?中國人想到的最好辦法也就是去國外買買買。
然而從投資的角度,商業模式的價值僅在于先發優勢積累的用戶,薄弱且需要極大的運氣,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運營,本質上還是個苦活累活。
技術創新在最不濟的情況下,可以拋棄運營直接出售。但沒有人會高價買一個運營失敗的商業模式,人們會simply copy。
另外一個角度看,科技投資的趨勢已經逐漸確立,2017年科技取代石油、金融,占據了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七席。
表:全球市值前十的歷史變遷
當然了,技術也得看什么時候投資,中國人喜歡的是套利,然而套利最精明的量化程序要解決的是“選股”和“擇時”的問題,其實所有的投資都是。讓我們從Gartner2016年新興科技技術成熟度曲線找找感覺,幾乎所有的技術都要經歷快速的泡沫累計期和破裂期,最后才逐步實現應用和大規模生產。
圖: Gartner發布的2016年新興科技技術成熟度曲線
簡單把生產成熟期能達到的期望值做一根橫向的虛線,并在期望的高點做一根縱向的虛線,那么VC應該投資的是左下角的技術,PE應該投的是右下角的技術。
注:以上僅為示意,需要關注最新的Gartner曲線,并關注技術實現的時間與基金期限的匹配度
【2】往后面走一走:跟上市公司做生意
在一級市場項目估值水漲船高的時候,往后面走一走,看看已經上市公司,也很有必要。同樣,不是要擯棄一級市場轉做股票交易,而是:
1)找到市值穩健且大幅增長的公司模式,作為Pre-IPO投資選擇的參考。至于那些上市后就成為殼的公司,即使PE早早撤出賺到了錢,也稱不上好的投資;
2)參與定增。盡管新的定增定價機制下套利空間已經大幅縮小,但是有保底的定增還是有其參與的意義,前提是募投項目產生的資金效率要足夠高;
一個上市公司市值100億元,當年凈利潤10億元,當年市盈率10倍(假設這個市盈率是個合理水平)。
如果公司定增融資X億元,可以產生Y億元的利潤,其他因素不變,則募投完成后公司市盈率是(100+X)/(10+Y),這個投資合算的前期是投后市盈率要低于投資前的10倍(實際投資估值下降)。
100/10 >(100+X)/(10+Y),即募投資金產生的利潤率Y/X > 1/10
通用的看:募投資金產生的利潤率>市盈率的倒數
3)傍上一家靠譜的上市公司實施換股,其實說白了就是九折拿股票的機會,基本意思就是“大哥請帶我飛吧”。當然,要注意的是有1-3年的鎖定期,且換股的標的不能把上市公司的估值給拖累了。
小小啟示
前后都走了一遭后,有助于選擇哪類型公司和何時下手的問題。但對于具體的投資項目,還是要回到PE殘酷的套路現實來。在AI替代傳統的分析工作之前,該碼的磚還是要碼。畢竟一旦投資進去,大家都一條船上的人了,含著淚也要把這個穿著光鮮衣服的故事講下去。
做PE投資不是一昧追求高的收益,而是博取更高的夏普比率(超額收益/風險)。
君子慎始而無后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