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电影/久久亚洲高清观看/亚洲一区在线观看原创/久久人人青草97香蕉

 
知識產權之爭,“貿易戰”的幕后成因 ——基于301調查的歷史分析
來源:金研觀點 | 作者:惲焓蕾 | 發布時間: 2018-05-24 | 1246 次瀏覽 | 分享到:
不要顧忌競爭,誰做事漂亮,他就能在競爭中取勝。---亨利福特


自2018
3月美國宣布301調查結果以來,中美在貿易上的博弈針鋒相對。


2018年4月3日,美國政府依據 301 調查單方認定結果,宣布將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 25% 的關稅,涉及約 500 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緊接著,為了捍衛中方權利,中國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將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稅率為 25%,涉及 2017 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4月5日下午,為了回應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和制造業的報復性關稅,特朗普已經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考慮對中國“加征1000億美元關稅”。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宣布,因違反美國政府制裁禁令向伊朗等國出口,中國電信設備商中興通訊將被禁止從美國市場上購買零部件產品,期限為7年。4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初步認定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存在傾銷行為,決定自2018年4月18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4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已展開新的調查,以確定從中國進口的部分鋼輪產品是否在美國傾銷與中國生產商是否接受不公平補貼問題。4月19日,中國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美國、歐盟和新加坡的進口鹵化丁基橡膠產品實施保證金形式的臨時反傾銷措施。


貿易戰持續升級的情況下,53日,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率領的代表團來華談判,提出包括要求中國減少2000億貿易逆差,停止對“中國制造2025”的補貼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支持等多項無法接受的條款,談判沒有達成結果。5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鶴率中美代表團訪美,當日,中國商務部宣布終止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反補貼調查。5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并停止互增關稅。

 

本篇文章起筆于4月初,在不斷變化的談判環境中多次更新。本文,我們追本溯源,將301調查的歷史和此次征稅清單相結合,對貿易戰背后的知識產權之戰提出新的思考。

 

一、301調查的歷史回顧


301調查"源于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該調查由美國自身發起、調查、裁決、執行,一度成為美國應對與別國貿易摩擦"最后的武器"。但在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后,美國發動單邊制裁案例的數量和頻率顯著削減。根據該條款,美國可以將被其認定有不公平行為的國家列入“重點國家(priority foreign countries)”,列入之后啟動調查,采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等報復措施。


中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爭端由來已久,美國歷史上曾對中國動用五次301條款。




1991
年4月:針對中國知識產權領域

1990年,美國將中國升級為“重點觀察國家”。19914月,美國對中國首次發起“301調查”。經過六個月的調查,美國貿易代表的調查結論為“中國的知識產權執法行為不合理,為美國商業帶來負擔和限制”,并公布了價值28億美元的預備性報復清單,擬針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成衣、運動鞋、玩具和電子產品等,征收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

 

19921月,中美簽訂知識產權保護協議,中國對改進知識產權法律作出承諾。

 

199110月:針對中國市場準入問題

美國在199110月對中國發起了市場準入的“一般301調查”,為期12個月,主要針對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問題,在1992年談判達成協議。

 

據悉,該次調查針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遇到的不公平壁壘問題展開了為期一年的調整。在19928月美國貿易辦公室公布了總價值39億美元的報復清單,并稱在1010日前不達成協議將征收懲罰性關稅。而在106日到10日最后一輪談判中,中美達成協議,中國承諾未來5年時間里對許多美國商品取消進口壁壘,美國最終沒有發起貿易報復。

 

19946月:針對中國知識產權領域

美國將重點轉移到中國知識產權法律的實施上。還要求中國對其知識產權產品開放。在19952月達成第二個知識產權協議,美國要求在協議中落實。

 

19964月:針對中國知識產權領域

中國再次被美國確定為重點國家,直接啟動了制裁程序,因此中美展開第三次知識產權談判,在19966月達成第三個知識產權協議。經查了解到,在美國對中國知識產權實施一系列“301調查”后,最終以簽訂中美市場準入或知識產權備忘錄和協議告終。中美雙方在1992年、1995年、1996年簽訂知識產權方面的諒解備忘錄,中國承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并先后修訂了《專利法》、《商標法》,頒布《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20109月:針對中國清潔能源補貼問題

201010月,奧巴馬政府宣布接受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請求,對華清潔能源有關政策和措施啟動“301調查”,并決定在不超過90天內向中國提出磋商要求。奧巴馬對華的“301調查”涵蓋了中國風能、太陽能、高效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154家企業,以查明美國相關企業的利益是否受到了損害。

 

當時作為負責中國事務的美國副助理貿易代表阿爾特巴赫說,那次“301調查”結束后,美國貿易代表向奧巴馬總統提出的政策建議是,中國的風能補貼計劃違反了世貿規則。12月,美國宣布調查最終決定并提起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磋商請求。最終中國同意修改政策中涉嫌禁止性補貼的內容。

 

20178月是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對華進行這項調查,主要針對微型芯片和電動汽車領域。在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文件中,此次調查的范圍主要包括:

 

§ 中國政府是否利用一些手段,包括通過含糊或者秘密的許可、開辦合資企業的要求、外資權益限制等方式干涉美國公司在中國的運作。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迫美國企業去轉移技術

§ 中國政府是否通過發放牌照以及技術協商等方式迫使美國企業放松對于技術的控制,是否通過非市場手段下令轉讓技術。

§ 中國政府是否直接或者幫助一些中國公司通過系統投資并購的手段收買美國公司及其資產,以獲取先進技術以及知識產權,最終謀求大規模的技術轉移


§ 中國政府是否支持入侵美國商業機構電腦系統的行為,通過黑客手段盜取知識產權以及商業機密。

 

自上臺以來就備受爭議的特朗普政府在公開場合多次宣布要對中國知識產權提出嚴厲“處罰”,直到20183月,在11月中期選舉鄰近的環境下,在當下其政治氣候也格外需要求助于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和其“白人至上,美國第一”的票倉的持續支持時,政府宣布了調查結果。在特朗普正式宣布301調查結果后,美國貿易全國委員會發文指出,商會認同特朗普政府,中國的技術轉讓現狀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確實需要得到重視,但美國企業希望看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而不只是采取如最后可能造成更大傷害的單方面提高關稅制裁。我們敦促兩國政府能進行以找出結果為目標的對話,以此帶來真正且正面的改變。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美國將對中國產品征收的關稅將集中于先進技術產品,包括自動化機械工具、太空設備、航空、海洋、高科技運輸、新能源汽車和設備、農業設備等。特朗普政府官員對美國媒體指出,對相關產品征收的關稅的幅度將會讓中國企業失去出口的動機。

根據美國相關法律的規定,301調查得出結論之后,美國應就調查結果先與中國進行磋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在15天內公布具體產品名單,30天公開征求意見后可能付諸實施。

二、管中窺豹:301的數據告訴了我們什么?

 

301調查無疑是美方開啟談判的一個籌碼,畢竟,開啟301調查是征稅的前提,特朗普政府的目標旨在提高關稅,減少貿易逆差,或是旨在保護美國知識產權應該是兩個分開來討論的議題。如下圖301調查結果顯示(附錄1),在知識產權中美國更關注的是由政府/國有企業參與的技術轉讓,針對敏感技術的收購等,這和近幾年越來越嚴厲的CFIUS審查趨勢一致。

對于此次美方列出的301調查方案清單一共列出的1333項商品(8HTS代碼),清華大學的馬弘老師做了詳細的數據分析,從價值上看,20152017三年間,中國在301懲罰清單上的輸美商品價值分別是409億、390億和462億美元,分別占當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8.5%8.4%9.1%,從行業分布看,打擊范圍涵蓋化學品、鋼鋁制品、機電產品、車輛及零部件、航空船舶等等。美國主要瞄準打擊的是機械機床(HS-84:47.8%, 電機電氣設備(31.5%),以及光學醫療設備(13.2%。而已經在美國“232”調查中被征收10%25%的懲罰性關稅的部分鋼鋁產品也進了301清單。

僅就對美出口行業而言,不同行業受到301調查的打擊力度也很不一樣。大體而言,受清單影響較大的包括機械機床(18.8%)、鋁制品(32.6%)、鐵道車輛軌道裝備(34.7%)、光學醫療設備(48.1%)、以及航空航天器(99.9%,顯然都劍指中國制造2025中列出的重點發展領域。特別是航空航天裝備,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大約4.87億美元的產品,盡管價值非常小,但由于其發展前景和高科技的行業特質,基本被清單“一網打盡”。

美國從中國進口排名前十的HS4位產品,包括無線電話等通訊設備(比如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比如電腦),玩具,汽車零附件等。這10HS4產品就占了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全部貨物價值的40%,占美國對中國逆差總值的一半。但是,在十大產品中,位居進口額第一位的通訊和第三位的智力玩具沒有被清單所覆蓋,第二位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主要是電腦)則只有不到5%的進口額受到清單影響。而電視投影設備、打印設備是唯二受到清單重點“關照”的產品。

基于以上數據,馬老師得出的觀點和筆者相似:301關稅即使實施,似乎也不會對美中貿易失衡帶來多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輸美規模最大的幾類產品,均以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為主,另一方面也從側面上說明美國挑起的這場針對中國的貿易沖突,表面上看是由于貿易赤字,實質上則是“未雨綢繆”,瞄準的是中國具有行業競爭潛力的高科技產品。貿易戰實質上是“科技戰”,“知識產權之戰”。

長久以來,中美之間在科技,技術領域的差異仍然極大,當美國企業發現合作的結果只能換來中國企業的技術轉移和彎道超車,擠壓其擁有比較優勢的市場,那么美國政府對于相關行業的“重拳出擊”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加征關稅的行業幾乎覆蓋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全部,如果美國只是想打一場貿易戰,那么他大可對紡織品征稅,但這次美國清單中的種類極為精準和分散,就算是已經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生產中間產品的相關美國企業,由于返銷要加征25%的稅,那么轉移生產國,或回到本國生產,也許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三、中美貿易深層原因探究

20183月美國宣布301調查結果以來,中美在貿易上的博弈針鋒相對。

兩個月起筆之初時,筆者就認為,在全球經濟剛剛復蘇的當下,此次301調查引發貿易戰暫時可能性不大,但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談判甚至中國政府的大幅讓步不可避免。筆者在5月初與華盛頓主要的經濟類智庫交流的過程中,大家普遍表達了對中國國內媒體和官員對這場貿易戰思想準備的憂慮,因為美國的經濟決策部門已經針對中國的可能反擊做出了一系列的策劃方案。盡管現在中國媒體把輿論的焦點聚焦在關稅和貿易上,但華盛頓的行動遠不局限于貿易領域,目前,美國國會正圍繞外國企業在美投資CFIUS法案進行重大的修訂,并且智庫官員都不諱言的指出這次修訂就是針對中國。此次中美聯合聲明與之前五次301審查的結果類似,聲明中指出:“雙方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同意加強合作。中方將推進包括《專利法》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工作”。但同時,聲明中并未提及中國制造2025和國企補貼等議題,意味著貿易戰雖然短期內可以避免,更長時間、更廣泛的沖突未必會有明顯改變。

長久以來,美國寄希望把中國納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進而希望中國變得更市場化,更接近美國的意識形態,然而如今,中國政府長久塑造的“大國崛起”的形象,從對外援助到企業并購,同時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的期望漸有背離,中國制造2025在核心技術領域對美國優勢的挑戰和中國有政府主導經濟活動的模式日益威脅美國的自由經濟模式和美國企業的競爭地位是中美經濟貿易領域摩擦加劇的深層原因。美國政府對于中國赴美投資技術轉移的審查從嚴,甚至到對相關領域限制投資領域的趨勢扭轉不會因為民主黨或共和黨或哪個總統執政而改變。就連特朗普都接連轉推了兩次自己的twitter,強調并不是要和中國打貿易戰,而是針對的2025中國制造目標中知識產權的問題。

 

 

如今,對于中國赴美投資來說,政府主導的對于觸及到CFIUS審查敏感線的領域的大型并購已幾乎難以推進,301調查中被點名的對于美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六家中國企業(美的集團,中國化工,中國中車,中國商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清華紫光),無疑不是在去年交出了令人驚嘆的并購成績。同時,今年以來,已經有五起在半導體,金融行業的并購被CFIUS否決(包括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藍色光標收購cogint,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電動汽車發動機公司UQM Tech),甚至,北京大北農科技就按對美國豬育種公司的收購都未能成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大部分來自私營領域的開放,這種增長的一個關鍵是與美國等國家的跨國公司簽署有利的商業協議,包括要求向中國合作伙伴和投資對象轉移生產和某些技術。對于所有經濟體來說,外國參與者對國內企業產生競爭壓力都是開放的益處,在公平競爭的情況下,通過開源或自愿的商業協議來實現美國對中方的技術轉讓,而不是強行的方式,如果中美能夠就中國在可信規則下進行經濟開放達成一致,將會符合兩國長久的共同利益

 

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的走向充滿不確定性,雙方雙向而行,尋找和擴大利益的交集,在涉及經濟模式等關鍵問題上形成制度化的安排,不乏是尋找新的合作路徑的可行之路。

———————————————————————————————————————————————————————————————————————

  


【附錄1:特朗普政府301調查結果】